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

来源:澎湃新闻

2021张家港融入上海合作发展说明会

芳菲三月,位于上海虹桥的绿地铂瑞酒店,迎来了“苏州日”。

一辆辆“苏E”牌照的汽车鱼贯而入,车上下来的人操着吴侬软语,拾阶而上来到酒店二楼。不远处传来一男一女三弦琵琶合奏,苏州评弹《庵堂认母》的清韵,悠扬回荡“沪苏同城”宣传画廊里。与之呼应的是,上海外滩与苏州张家港湾、上海城隍庙与张家港杨舍老街,各自以照片的形式“耦合”为一体,勾勒出两地和谐共荣的亲密关系。

3月30日下午,以“沪苏同城 创新提质”为主题的张家港融入上海合作发展说明会在此举行。

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注意到,会上,在200多名沪苏政商界人士的见证下,总投资563亿元的55个沪港合作项目集中签约,涉及冶金新材料、智能装备、化工新材料、高端纺织、新能源、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、先进特色半导体等多个领域。

去年以来,沪苏关系更近了一步。苏州不再满足于接轨上海,提出“融入上海”,开启了“沪苏同城”的崭新篇章,至此,下辖各个板块也以不同的方式,加快了接轨上海、融入上海的步伐。

张家港虽然距离上海近百公里,相比昆山、太仓等地“融入上海”不占优势,但随着三条高铁交汇枢纽格局的形成,张家港将突破时空的阻隔,融入上海“半小时经济圈”,真正由“异地”升级为“同城”。

张家港市委书记潘国强表示,近年来,张家港一直将“融入长三角、对接大上海”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,连续赴上海开展各类推介说明活动。而上述55个项目的集中签约,“必将为上海、张家港两地共享共赢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”。

“沪苏同城”,张家港发展的新风口正迎面而来。

签约仪式

“苏南边角料,全国明星城”

历史上,张家港曾经分属于常熟、江阴两地。1962年,由常熟和江阴划出的23个公社和1个国营农场,“拼凑”成了张家港市的前身沙洲县。自诞生之日起,张家港就被调侃为“苏南的边角料”。

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张家港凭借自己临近上海、港口优良等优势,社队工业、乡镇企业遍地开花、欣欣向荣。1979年至1991年,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年递增30.79%,在改革中掘得了第一桶金。

据张家港市长韩卫介绍,不甘落后的张家港人在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,革故鼎新,大胆实践,在率先探索中创造了跨越赶超、走在前列的业绩。

为此,上世纪90年代,以“团结拼搏、负重奋进、自加压力、敢于争先”为内涵的“张家港精神”走向全国,并与“昆山之路”和“园区经验”组成了苏州“三大法宝”。

截至目前,张家港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二十七年位列中国百强县市前三甲,高质量发展始终位列江苏省同类县市的第一等次,累计获得国家级及以上荣誉200多项,实现从“苏南边角料”到“明星城市”的飞跃。

在张家港市委书记潘国强看来,“学习上海、接轨上海、服务上海、融入上海”是张家港发展历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。从改革开放之初骑着自行车到上海邀请“星期天工程师”;到后来开着小汽车到上海对接高校院所、知名企业;再到如今乘坐高铁融入“上海大都市圈”,双方逐步打破时空阻隔,正在加速从“异地”向“同城”升级。

沪苏同城,张家港的新风口?

“同城化”这一沪苏关系新定位,确立于去年11月。

去年11月20日,上海市委书记李强,上海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龚正与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,苏州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亚平率领的苏州市党政代表团举行座谈。

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苏州城市推介会上,许昆林透露,在两地主要领导座谈时谈到的一个重点是“同城化”:长三角要一体化,沪苏要“同城化”。

为此,“上海”成为了苏州瞄准新一轮发展的热词。下辖各区县到上海“串门”日趋频繁,两地关系愈发“水乳交融”。

就在苏州城市推介会在黄浦江畔举行的同一天,苏州下辖的太仓市就抢先在上海举行沪太协同发展推介会,并正式发布了“苏州对接上海枢纽门户城市暨嘉闵线太仓段项目”。

七年前,上海地铁11号线直通昆山花桥,成为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,为昆山添上“临沪第一站”的名片,并拉开了“沪苏同城”的序幕,未来上海地铁17号线、嘉闵线延伸至太仓,将掀起“临沪第一站”的“卡位战”。

另外,在“沪苏同城化”按下快进键的背景下,“中国最强县级市”昆山又行动起来了。今年3月25日,昆山市长陈丽艳率领党政代表团赴上海,深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、中国商飞公司、中科院微系统所等考察学习,推进合作,期冀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中抢得先机。

3月30日,张家港在上海举办融入上海合作发展说明会,背后也有其战略考量。张家港市委书记潘国强表示,“融入长三角、对接大上海”是张家港发展“重大战略机遇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当前,全面融入上海,张家港的基础比以往更加扎实了。因为张家港近年连续赴上海开展各类推介说明活动,仅2020年,就开展对接上海交流350余次,达成合作成果120多项。

张家港的机遇在哪里?

拥抱“沪苏同城”,对于苏州下辖十大区县、板块来说,大家都知道这或许是一个新的风口,那么如何才能在大树底下种好“碧螺春”,而并非一味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和虹吸?

就张家港而言,其相距上海近100公里,天然亲近感不及昆山、太仓等“临沪第一站”,也不及临沪且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持的吴江区,更不及相邻常熟市。甚至也不及苏州相城区,因为相城已在上海购买了两栋楼,实现了两地物理上的直接联系。

扭转时空阻隔的利好消息出现在2020年7月1日。当日,沪苏通铁路通车运行,并开通至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的始发列车,因此,这个全国百强县前三的城市由“手无寸铁”变为“港铁联动”。

据张家港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韩卫介绍,随着通苏嘉甬、南沿江两条高铁的推进,张家港将真正成为“长三角核心圈层的重要节点城市”。

“高铁一来,人去楼空”,中国三四线城市普遍存在诸如此类的人才流失担忧。稍显意外的是,张家港对此似乎比较从容淡定。

根据潘国强的说法,张家港“融入上海”的路径是,推进“创新张家港”建设,发挥“高新区+高铁枢纽”对接上海“桥头堡”作用,探索“上海孵化+张家港产业化”合作模式,打造新能源、数字经济等8条重点产业链,力争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形成五个千亿级、若干个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。

同时,张家港将立足“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”的定位,全方位拓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动、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。

韩卫则表示,张家港制造业实力雄厚,产业门类齐全,“既有高原更有高峰”。其中,既有年产值近5000亿元的冶金、纺织、化工、机电、粮油食品“五大支柱产业”,又有年产值约2500亿元的新材料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
另外,张家港企业阵容也很强大,以64家世界500强企业、4家中国企业500强、9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、24家上市公司为代表的19万多家市场主体,平台广袤、高峰林立。

在韩卫看来,动能强劲的产业集群和活力充沛的企业阵容,以及上海、张家港两地产业、资源要素的高度互补性,可为双方合作共赢创造无限可能。

在这样的定位之下,张家港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,致力于打造两地协同创新的“强磁场”。目前,两地已打造了“上海张江·张家港创新中心”、上海—张家港技术转移协同发展中心、张家港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,产生了30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,100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,让张家港嵌入了全球创新网络。

责任编辑:李克诚